由維城界碑談到開放地理數據

Eric
Jan 22, 2022

--

2021 年 12 月,民間接連發現三支隱沒在山林過百年的維多利亞城界石,首先是無心插柳發現龍虎山的一支,與之前已知大多豎立在界線與主要道路交界點不同,此界碑豎立在位處深山之中的界線轉角位置,由此啟發民間團體在另外兩個同樣位處密林中的轉角點覓得餘下兩支,不過今天不談路線,反而想藉此談談開放地理數據。

事緣到訪龍虎山界碑後,在路上看到座挺特別的紅磚「煙囪」,匆匆拍了數張照片,未有深究便隨即下山繼續行程。後來重訪時跟友人端詳,後方大概是擋土牆之類,紅磚「煙囪」應該是去水道,然後下個問題就是,究竟是甚麼時候建在這裏呢?翻閱地圖,這裏上方應是一大幅人工斜坡,不過除了山徑旁的擋土牆以及排水道,基本上已不怎看得出痕跡?

本着打爛沙盆問到篤的精神,那就找舊地圖以及航空照片看看會否有些端倪,沒錯,終於到正題了,地政總署現已提供大量開放地理數據,包括數碼地圖、歷年的航空照片、部份舊地圖電子檔案,這些數據絕對能夠幫助大家去理解香港城市面貌如何變遷。

首先要找的是,人工斜坡上方的道路是何時興建,1967 年的航空照片尚未在這個位置見到車路蹤影,及至 1968 的航空照片則忽然呈現大興土木之景象,已見今日車路之雛形,亦勉強可以看到人工斜坡底部的擋土牆 (一條不太自然的直線),及至 1969 年的地圖已畫有新建車路。

1967 年航空照片 (#1967–5606)
1968 年航空照片 (#1968–0617)
1969 年 7 月 1:600 測量圖 (195-SE-15)

然而這條無名車路又是所為何事呢,兩邊都是掘頭的,只在中間與克頓道連接起來,然後在舊地圖留意到似乎有一點規律,車路附近建有不少架空高壓電纜塔,靈機一觸翻查鴨脷洲發電廠落成日期,正是 1968 年初步投產,當時北角發電廠仍在運作,新建的高壓電纜由鴨脷洲分為三條線路前往港島北岸 (摩星嶺、寶雲道及柏架山配電中心),當中一條正是途經港島西部的山區,時間上頗為吻合,這些車路似乎是為了方便興建維修電塔而開闢,當年仍未劃定郊野公園,在山間開山劈石進行工程應該較少制肘。此外 1968 年的航空照片軌跡似乎是沿着高架電纜走綫,相信是為了工程而特意拍攝。

1967 年 2 月 26 日的《華僑日報》報導港燈公司與政府商討電纜建造方法,政府本來要求港燈掘地埋入地底,唯港燈堅持建設架空電纜,一來較為便宜,二來易於保養,而觀乎報導標題,似乎記者對於巨纜甚感興奮。

於是幾經研究討論之後,終決定採取後者設施,將由鴨脷洲駁來香港巨型高壓輸電纜,仿照新界所現行者一樣,以高空架搭型式,經香港仔薄扶林一帶尚未開發之山間,駁來市區,再與現有之變壓系統卸接。不久之將來,住於香港仔之居民,將可見此項飛山越嶺之拖纜工程,繁忙進行也。

華僑日報 (1967年2月26日),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MMIS、館藏編目號碼:NPWK19670226

除了龍虎山附近的車路外,薄扶林水塘以南一帶亦有開闢新路,後來港島徑第二段因利成便途經這些車路,不過暫時未能找到官方文件證實這些道路是為了興建電塔而建,但應該是合理推論。後來途經薄扶林的架空電纜經已拆除,大概是因為興建了輸電隧道取而代之,故此今日已不可見,但另外兩條橫跨香港仔水塘、大潭水塘的線路猶存。

自龍虎山下山,順道一訪薄扶林道維城界碑,界碑文字本應向界線外的人展示,亦即碑文本應大致向南,但此界碑是大概向西,似乎不符合此規則,憶及網上資料亦指出此界碑曾被移動,那麼界碑本來位置在哪呢?根據 gwulo 網站,界碑應該只曾稍被搬動,距原本位置不遠,又有一說界碑曾因斜坡工程南移約莫 500 米,眾說紛云,唯有嘗試重疊畫有界碑本來位置的 1:600 舊地圖 (1974年) 以及最新位置的 iB1000 數碼地圖 (2021 年)。雖然地政總署的 GeoTIFF 格式舊地圖定位已參考最新坐標系統,不過誤差稍大,只好利用 Georeferencing 這方法自行為舊地圖重新定位。

Georeferencing,簡而言之,就是找一些新舊地圖皆有的地標作參照之用,然後把某點在舊地圖的坐標以及其相應在新地圖的坐標輸入程式 (此文用了 QGIS 這個免費軟體),只要有足夠對應的點 (例如建築物角落、道路交匯處) ,程式即可準確自動歸納換算關係,然後將新舊地圖重疊,景物變遷就此一目了然。下圖可見不少道路、建築物輪廓在這數十年間大致不變,故此不難進行 Georeferencing 分析。

重叠 1974 年的 1:600 測量圖以及 2021 年的 iB1000 數碼地圖後,薄扶林道維城界碑應該向東北偏北移動了大概 8–10米,1974 年原址大概是在現時的行人路路中心 (參見下圖行人隧道旁標示 BS (i.e. Boundary Stone) 的小正方形),現址旁邊的行人隧道最早出現在 1999 年 12 月的地圖,界碑現址本為斜坡,後來為了興建行人隧道而削走,但究竟是何時將界石移至現處呢?大膽猜測是不遲於九十年代後期才移至現址,但懷疑界碑移至現址前已曾被稍作轉動。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舊影藏珍 ── 香港早期歷史圖片展可找到界碑舊照,薄扶林道的界碑部份埋在護土牆之中 (界碑兩側至今仍有明顯印記),而字樣亦是朝西向着馬路,若能得知照片拍攝年份,也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張為薄扶林道的維城界碑,半塊埋在護土牆中,拍攝年份不詳

此外 gwulo 網站亦有界碑舊照,立於路中心,背景為永別亭 (舊地圖可見,今已不存),而相中界碑文字正是向南朝向界線外,而界碑在舊地圖所列位置與龍虎山、摩星嶺新發現的界碑緯度接近 (22.2791,新發現界碑詳細坐標請參閱 香港行跡的帖文,分別為 22.27910985、22.27912385,現址緯度已達 22.2792),若然 1974 年前界石未曾移動過,那就足證 1974 年 1:600 測量圖所畫的坐標應是可信的。不過再看 1969 年的 1:600 測量圖,當年繪有維城界線,而界石是向正南,唯 1974 年的測量圖已再沒有畫出界線,而界石似乎已經變了稍為西南偏南,而且界碑變了在行人路右側 (也許跟圖片展舊照吻合?),1969 年至 1974 年之間又有沒有因為工程而輕微移動過呢?暫時初步結論是似乎緯度沒太大變化,若向西拉一直線,某些地標的交會處非常接近,而且將兩圖重叠的話,界碑位置亦大致相同,但委實在意地圖上那個角度轉變,會否原來位置位處後來的護土牆中,故此當時已將其稍作移動使字樣向外呢,不然字樣會埋在護土牆之中?

底圖為 1974 1:600 測量圖 (白線),面圖為 2021 年 iB1000 數碼地圖 (彩色),BS 即 Boundary Stone
195-SE-14 (1968),可見界石向南
195-SE-14 (Dec 1974),界石方向似乎稍為變了西南偏南,此時薄扶林道已拉直

此外,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到薄扶林道遊樂場左右兩側皆為薄扶林道,右側內彎的一段為早期沿山勢而建,後來政府將薄扶林道拉直至今日走線,唯舊段仍保留薄扶林道之名,在上方的航空照片已能看到新段雛形。

Google Maps 地圖 (22 Jan 2022)

註:航空照片及測量圖原屬香港政府和香港地理數據站所有

Eric
Last Revision: 23 Jan 2022

--

--